當前全國碳市場數據造假事件頻發(fā)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國碳市場燃煤元素碳含量“高限值”政策的不合理
元素碳含量作為燃煤電廠碳排放量計算的重要參數,其數值大小直接影響電廠碳排放量計算結果,以及由此帶來的配額盈虧情況。
從2013年迄今,國內8個主要
試點省市的碳交易體系已經順利運行了9年,在碳排放核算過程中對燃煤元素碳含量參數也沒有引入“高限制”,實測值和缺省值之間的差距并不大。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8個
試點碳市場基本上也使用了跟全國碳市場相同一批主力核查機構,但這些碳交易試點實踐多年卻并未出現規(guī)?;?、系統化數據造假。
全國碳市場的運行初期,規(guī)則標準等都在完善中,這個階段應盡量減少人為因素。遺憾的是,全國碳市場沒有借鑒國際上和試點地區(qū)的上述寶貴經驗。
讓企業(yè)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政策初衷是為了倒逼企業(yè)開展實測工作,讓數據更符合實際情況,但由于“高限值”和實測值的差異可達到20%~30%,對企業(yè)的配額盈虧影響巨大,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部分合規(guī)意識不強的控排企業(yè)在唯利是圖的服務機構的幫助下不惜鋌而走險,對排放數據進行相關造假。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