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的電是什么“顏色”的?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健全
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針對
綠色消費的主要陣地——電力消費,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5部門日前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大力培育綠證市場,激發(fā)綠色電力消費需求。這張名為綠證的“電力身份證”,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電力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出身”影響著地球的未來。綠證,正是區(qū)分電力屬性的“裁判”,它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huán)境屬性的唯一證明。與直接進行綠電交易相比,綠證交易更加靈活,可實現電和證分離交易,購電者可通過單獨買證獲得電量的環(huán)境價值。綠證打通了綠電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數據,實現了綠電消費的準確溯源、科學認定和精準核算,就像給綠電打上專屬二維碼,擁有它就可以證明用的是綠電。
為何要大力培育綠證市場?適應經濟社會綠色發(fā)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綠電消費體系。一來,建立綠證制度并使用綠證證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是國際慣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都建立了綠證制度。綠證作為權威的綠電消費溯源和核算工具,可有力支撐綠電消費體系構建,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二來,綠證是促進可再生能源更好開發(fā)建設和消納利用的重要抓手,也是順應國際綠色貿易趨勢的有力工具。
自2017年實施綠證制度以來,我國綠證交易規(guī)模顯著提升,交易主體持續(xù)擴大。大型活動、用能企業(yè)、公共機構、居民用電均通過購買綠證實現綠色電力消費。綠證已成為企業(yè)建設綠色產業(yè)鏈,報告
碳足跡,完成環(huán)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披露,踐行社會承諾的重要工具,購買綠證就是消費綠電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綠證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市場的陣痛同樣真實。比如,目前綠證市場供需不平衡,綠證
價格較低,綠色電力環(huán)境價值尚未充分體現;綠證納入
碳排放核算的具體方法還需進一步明確,相關標準尚需健全;綠證國際互認仍需持續(xù)推進?!兑庖姟返某雠_,正是瞄準這些痛點,以系統(tǒng)性改革破局。
新政的核心亮點是為綠證綠電消費做了全新制度安排。相較于綠電生產和輸送,綠電消費是更薄弱的一環(huán)。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連續(xù)多年居全球第一位,但綠電若不能真正被消費,能源轉型就無法形成閉環(huán)。當前綠證供給充足但企業(yè)購買意愿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強制消費約束,且綠證尚未與
碳市場、消納指標等考核體系掛鉤。
《意見》堅持強制與自愿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法律手段穩(wěn)步推進綠證強制消費,將綠證消費與重點行業(yè)、企業(yè)的責任綁定,逐步提高綠電消費比例并使用綠證核算。例如,對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yè)企業(yè)和數據中心,以及其他重點用能單位和行業(yè)提出了綠電消費比例目標要求,并將綠電消費信息納入上市企業(yè)ESG報告。另一方面,通過激勵機制拓展自愿消費場景。從推廣“電動汽車充綠電”到建設“綠電社區(qū)”,從鼓勵企業(yè)打造綠色產業(yè)鏈供應鏈到推出居民綠電套餐,政策將綠電消費從產業(yè)端延伸至生活端。這種“剛柔并濟”的設計,將有效提升綠電消納和綠證交易水平。
中國綠證如何與國際接軌,是出口企業(yè)最為關心的問題。近年來,全球貿易綠色化發(fā)展趨勢明顯,歐盟提出了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和新電池法案,對貿易產品“含綠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張綠證,可能意味著一件出口商品的國際“通行證”。新政提出推動綠證標準國際化,接下來我國將統(tǒng)籌做好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編制,推動我國綠電消費標準用于國際綠電消費核算與認證,提升我國標準的權威性和認可度。
小小的綠證,承載的不只是電力的顏色,更是一個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當每一家企業(yè)都將綠色消費視為“必選項”,當普通居民都能輕松購買綠證參與減碳,我們距離實現“雙碳”目標就會更近一步。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