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推進
綠色發(fā)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產業(yè)及地方層面的
綠色實踐越來越豐富,為介紹中國2022年綠色發(fā)展進展并分享經驗,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發(fā)布《2022綠色發(fā)展報告》(下稱“《報告》”),在全年專題報道匯編基礎上做了內容擴充。
《報告》共有五章,分別為中國
碳中和行動、關鍵產業(yè)綠色升級和零碳轉型、城市
案例及各地零碳政策、2022年度綠色發(fā)展十大
案例、全球零碳行動及展望。在展望篇,《報告》顯示,各高污染行業(yè)將逐步納入全國
碳交易市場。
雙碳目標下的綠色低碳發(fā)展最大的推動工具是碳交易。全國
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個
履約周期于2021年12月31日結束。首期全國
碳市場共納入發(fā)電行業(yè)重點排放單位 2162 家,首次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yè)。首個
履約期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全國碳市場總體情況向好,首期覆蓋范圍較廣,運行機制穩(wěn)健,形成了一系列的成熟經驗, 為納入更多行業(yè)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我國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等8個省市(地區(qū))就陸續(xù)啟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工作,各自根據(jù)不同的地域特征,納入不同的行業(yè)進行精準的碳排放管理。電力、鋼鐵、水泥、 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產業(yè)被納入。
接下來,預計“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有色、 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yè)也將逐步納入,交易品種將從當前的以
碳配額為主、
CCER(中國經核證的減排量)為補充, 逐步引入期權、期貨、遠期、互換等
碳金融衍生品,不斷完善碳交易金融體系。此外,專業(yè)碳資產公司、金融機構和個 人投資者有望參與全國碳市場,從而提高市場交易流動性。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編輯 陳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