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為降低氣候風險,人類須在未來數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想在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到2050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在2010年基礎上減少40%—70%,而到2100年則需實現近零排放。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近零排放”是指人類不斷減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趨近于零的活動。潘家華表示,現實生活中,“近零排放”不是絕對目標,而是相對過程。“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占碳排放總量的80%,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杜絕排放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實現,我們只能盡量減排,采用清潔能源和環(huán)保技術,對自然資源實現循環(huán)利用,同時植樹造林,實現‘碳中和’,加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修復速度,讓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達到均衡狀態(tài)。”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公眾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力量。綠色伙伴媒體學者計劃負責人王欣超指出,“近在眼前的全球升溫正是‘因我所致’,氣候是全民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然而,我國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和行動仍有所欠缺,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大排量車子依然熱銷。潘家華感嘆道,“目前全社會的消費理念太過‘奢侈化’,講究‘炫富’。為什么不能‘炫綠色’呢?所有的生產都是圍繞消費而來,沒有消費,就不會有生產。我們必須用消費‘倒逼’生產。如果大家不在高耗能的行業(yè)消費,不買碳排放量高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產量就會下降,低碳經濟自然能實現。”
今年6月,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曾以問卷的形式,調查我國公眾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看法。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這次會議,但是對氣候變化表示關心。自然之友公眾行動中心低碳家庭實驗室項目主任王媛指出,“這說明大家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是被動的。由于缺乏環(huán)境教育,一部分民眾覺得環(huán)保是政府的責任,意識不到個人行為能夠對環(huán)境產生多大影響。”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綠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秘書長胡敏表示,人們對低碳等詞匯并不陌生,但想讓老百姓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行合一”,需要有科學的宣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如果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適合步行和騎行,人們就會減少機動車短距離出行。”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