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利用二氧化碳發(fā)展富碳農業(yè)的模式
我們的調研發(fā)現(xiàn),在國內至少存在與農業(yè)有關的利用二氧化碳的四種模式。
一是種植草本植物。一些地方種植草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收割草本植物生產建材以部分替代木材、塑料等。類似的做法有不少。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xiāng)、現(xiàn)有35萬余畝鋅硒茶園的貴州鳳岡縣,施用碳肥收到了增產、殺蟲和土地修復、增加茶葉葉綠素質量等方面的效果,碳肥生產中的干冰用于保鮮可提升鋅硒茶葉質量。據測算,幾十萬畝茶園全生命周期每年可以固碳千萬噸;如果由此產生的
碳減排量進入交易市場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茶農收入。
二是發(fā)展設施農業(yè)。2014年,率先發(fā)展富碳農業(yè)的山西省,按先進的大棚溫室二氧化碳單位面積每平方米35公斤施用量計算,180萬畝溫室大棚一年二氧化碳施用量達420億公斤(4200萬噸),相當于全省當年的碳減排任務。中電投集團在重慶合川雙槐電廠投運萬噸級燃煤電廠二氧化
碳捕集裝置,不但驗證了
碳捕集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和低成本,還讓工業(yè)排放廢氣變成價值不菲的商品,而捕獲提純產生液體二氧化碳的單位成本約200-300元/噸。
三是種植能源植物。在荒漠化土地或沙化土地種植能源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提高植被覆蓋率。在鄂爾多斯調研中了解到,一家企業(yè)探索出創(chuàng)新性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徑。由植物生長期所決定,這些植物幾年后需要砍伐,砍伐下來的干物質用于生物質發(fā)電,煙囪排放的廢氣收集起來并凈化通入水池用于螺旋藻養(yǎng)殖,形成荒漠化土地綠化-生物質發(fā)電-螺旋藻生產模式,不僅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還增加了人類需要的營養(yǎng)品螺旋藻供給。
四是人工干預天氣。將二氧化碳收集提純轉化為干冰,可以在北方缺水地區(qū)實施“天氣的人工干預”,替代地表的遠距離調水。如能在三江源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實施天氣人工干預,可以增加黃河流域的降水量,對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狀況,保護三江源生態(tài)安全屏障及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騰飛將起到重大作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