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地紛紛推出個人碳賬戶,減碳逐步進入全民時代。
前不久,
北京“
綠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個人碳賬本正式上線。登錄小程序,“廣東碳普惠”“西寧碳積分”“武漢碳寶包”等令人目不暇接。個人碳賬戶能幫助普通人算清“碳賬”,助力
綠色低碳發(fā)展,值得點贊。
目前,
碳排放核算、
碳市場交易等減碳行動,大都在企業(yè)層面進行。其實,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等消費行為都在使用能源,一人耗能看似有限,但總量不容小覷。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居民消費行為能耗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5%—50%。實現(xiàn)“雙碳”目標,居民生活等消費端
碳減排不容忽視。設立個人碳賬戶是順應減碳形勢、激勵更多人踐行
低碳生活的必要之舉。
個人碳賬戶涵蓋居民生活衣食住行游購等各領域,市民綠色騎行、駕駛
新能源汽車、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綠色低碳行為,都可以被數(shù)字化記錄到個人碳賬戶中。居民通過踐行各種綠色低碳行為獲得綠色積分,并可兌換多種獎勵,比如地鐵卡、騎行卡、停車券及其他綠色消費券,使綠色低碳行為真正實現(xiàn)“有價”。僅今年8月,北京“綠色生活季”小程序已記錄減排人數(shù)突破100萬、減排次數(shù)突破2000萬、碳減排量近10萬噸。
個人碳賬戶建設雖取得一些成果,但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數(shù)據(jù)核算的科學性和統(tǒng)一性還不強,減排場景還不夠豐富,公眾參與熱情如何調動,用戶信息安全如何保障等等,都是各地推廣個人碳賬戶過程中遇到的“瓶頸”。突破這些“瓶頸”,需要構建更為嚴密科學的個人碳賬戶體系,為公眾低碳生活帶來更多實惠和便利。
為個人碳賬戶提供衡量“標尺”。實現(xiàn)消費端減碳可操作,前提是有科學嚴謹?shù)?a href='http://m.theclergymen.com/tanjiliang/' target='_blank'>
碳計量標準。但現(xiàn)階段消費端碳排放分散、涉及面廣,碳排放如何量化是個難題。再者,綠色低碳行為在不同
平臺上對應不同的碳積分,碳評價缺乏統(tǒng)一性與專業(yè)性,影響用戶信任和使用熱情。環(huán)保等職能部門應盡快制定涵蓋衣食住行用等工作生活領域的綠色低碳行為標準,為衡量消費端碳減排量提供“標尺”,提高居民碳減排量化的科學性。
將“減碳”升級為“賣碳”。目前,鼓勵消費者減碳主要通過政府或平臺補貼等方式,讓消費者享受福利。這種方式雖然簡便易行,但消費者內生動力不強。如何讓消費者個人碳賬戶與制造商、金融業(yè)、政府之間碳數(shù)據(jù)互聯(lián)互通,進而能夠參與
碳匯開發(fā),從加入“減碳”公益到參與“賣碳”生意,消費端的低碳轉型需要提速。今年9月,高德地圖與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公司簽訂的1.5萬噸碳減排量交易意向,就打通了個人碳賬戶與
碳交易市場的通道。完善
碳交易體系,讓人人應“減碳”升級為個個可“賣碳”,鼓勵消費端的減碳行為,使之成為由市場決定的可持續(xù)行為。
豐富個人碳賬戶“變現(xiàn)”場景。充分調動公眾參與個人碳賬戶積極性,除了通過碳積分獲取禮品等常規(guī)方式,有的創(chuàng)新措施令人眼前一亮。在江西南昌,市民可通過個人碳積分免費借閱5000余冊正版電子圖書。在浙江衢州,已有消費者獲得授信額度30萬元的個人碳賬戶優(yōu)惠貸款。豐富個人碳賬戶應用場景,讓個人碳積分有更多“變現(xiàn)”方式,不僅提高全社會碳減排熱情,也能拓展綠色金融等領域增長點。
節(jié)能減排,人人都是踐行者。推廣個人碳賬戶,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有序、有效的全民支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